以下文章來源于硬件BIG BANG,作者Henry Xiao
引言:DDR是硬件設計的重要一環(huán),作為一名硬件工程師除了對DDR基礎和原理要有了解外,最重要的也就是對DDR控制器的掌握。本文章從DDR外部管腳的角度進行描述,學習DDR的關鍵設計要注意和了解的部分。
一、DM_n、UDM_n和LDM_n
——均為數(shù)據(jù)掩碼信號(Data Mask)數(shù)據(jù)掩碼作用,掩碼信號的核心功能:
寫入時屏蔽數(shù)據(jù):當掩碼信號為有效電平(通常為低電平)時,對應數(shù)據(jù)總線的字節(jié)(或半字節(jié))不會被寫入內存。
同步時序:掩碼信號與數(shù)據(jù)選通信號(DQS)同步采樣,確保在數(shù)據(jù)窗口中心對齊時生效
信號名稱 | 適用位寬 | 作用范圍 | DDR支持 | 關鍵特性 |
DM_n | x8 | 全部8位數(shù)據(jù)(DQ[7:0]) | DDR1~DDR5 | 基礎掩碼;DDR4可復用為DBI/TDQS |
LDM_n | x16 | 低8位數(shù)據(jù)(DQ[7:0]) | DDR3/DDR4 | 與LDQS同步采樣 |
UDM_n | x16 | 高8位數(shù)據(jù)(DQ[15:8]) | DDR3/DDR4 | 與UDQS同步采樣 |
二、DQS_c、DQS_t
DQS_T(Data Strobe True)和 DQS_C(Data Strobe Complement)是一對差分數(shù)據(jù)選通信號,共同構成數(shù)據(jù)傳輸?shù)耐交鶞?。它們的核心區(qū)別在于相位關系、功能角色和時序對齊方式
1. 讀取操作(Read)
信號來源:由DRAM芯片生成并發(fā)送給控制器(如CPU)。
時序對齊:
DQS_T/DQS_C 的邊沿(上升/下降沿)與數(shù)據(jù)(DQ)的邊沿對齊,標識每個數(shù)據(jù)周期的起始點
控制器在 DQS_T 上升沿和 DQS_C 下降沿的交叉點采樣數(shù)據(jù)
目的:確保接收方在數(shù)據(jù)窗口的穩(wěn)定中心點采樣,避免因 tAC(數(shù)據(jù)輸出時間偏差)導致錯誤
2. 寫入操作(Write)
信號來源:由控制器(如CPU)生成并發(fā)送給DRAM。
時序對齊:
DQS_T/DQS_C 的電平中點(非邊沿)與數(shù)據(jù)(DQ)的穩(wěn)定中心對齊。
DRAM在 DQS_T 的上升沿和 DQS_C 的下降沿觸發(fā)數(shù)據(jù)采樣
目的:利用數(shù)據(jù)保持周期(Data Hold Window)最大化時序容限,適應傳輸延遲差異
三、ALERT_n
ALERT_n是DDR4及DDR5內存中的關鍵錯誤報告引腳,其核心功能是實時反饋內存內部異常狀態(tài),通過低電平有效信號(LOW)向控制器傳遞錯誤信息。
命令/地址奇偶校驗錯誤(CA Parity Error)
當命令或地址總線傳輸?shù)臄?shù)據(jù)奇偶校驗失敗時觸發(fā),表明傳輸過程存在信號完整性問題(如干擾或時序偏移)
寫入數(shù)據(jù)CRC校驗錯誤(Write CRC Error)
在支持CRC校驗的DDR4/DDR5中,寫入數(shù)據(jù)若CRC校驗失敗,則通過ALERT_n通知控制器
溫度超限或刷新錯誤
部分設計中可擴展用于報告溫度傳感器超限(如過熱)或刷新操作失敗等異常
四、TDQS_t 和 TDQS_c
TDQS_t 和 TDQS_c 是 DDR 內存中的終端數(shù)據(jù)選通信號(Terminal Data Strobe),主要用于優(yōu)化信號完整性,特別是在 x8 位寬配置的 DRAM 芯片中。為何 x16 不需要 TDQS?獨立的 DQS 分組x16 設備將 16 位數(shù)據(jù)拆分為高低兩個字節(jié)組(每組 8 位),分別由 DQSU_t/c(高字節(jié))和 DQSL_t/c(低字節(jié))獨立控制每組 DQS 自帶終端電阻,無需TDQS 提供額外支持。負載均衡設計,x16 的 DQS 信號已通過分組隔離(如高低字節(jié)分離)實現(xiàn)負載均衡,反射問題在組內解決而 x8 設備單組 DQS需覆蓋全部 8 位數(shù)據(jù),混合系統(tǒng)易因負載不均引發(fā)反射,故需 TDQS 輔助。
五、TEN
TEN引腳(Test Enable) 是專用于連接性測試模式(Connectivity Test Mode) 的功能性引腳,其核心作用是在生產測試或系統(tǒng)調試階段驗證內存芯片與控制器之間的物理連接完整性和基本功能。
維度 | 說明 |
核心功能 | 高電平啟用并行連接性測試,驗證信號路徑與電氣連續(xù)性 |
正常操作 | 必須保持低電平,否則導致功能異常 |
電氣特性 | CMOS軌到軌信號,高低電平閾值與 VDD 強相關 |
適用設備 | x16強制支持;x4/x8需≥8Gb容量;Micron 3DS不支持 |
設計建議 | 生產測試后硬接GND;系統(tǒng)設計時確保無噪聲干擾;退出CT模式后必須復位 |
注:在DDR5中,TEN 功能被保留并優(yōu)化,但部分廠商(如三星)可能擴展其用途至溫度監(jiān)控(需結合模式寄存器)。
六、ACT_n, RAS_n/A16,CAS_n/A15,WE_n/A14
在DDR(Double Data Rate)內存系統(tǒng)中,RAS_n/A16、CAS_n/A15、WE_n/A14是復用引腳,其功能由 ACT_n(激活命令輸入)信號的電平狀態(tài)動態(tài)切換。它們既是命令控制信號(如行選通、列選通),又是地址線的高位部分(A16、A15、A14),通過復用設計減少引腳數(shù)量,同時支持更靈活的尋址機制。
場景:執(zhí)行激活命令(ACTIVATE)時,ACT_n=0,此時引腳傳輸完整的行地址(如選擇Bank內特定行)
場景:執(zhí)行讀寫命令時,ACT_n=1,三引腳組合生成命令編碼(如讀命令:RAS_n=1, CAS_n=0, WE_n=1)
RAS_n:行地址選通信號,低電平時觸發(fā)行激活或預充電
CAS_n:列地址選通信號,低電平時觸發(fā)列讀寫操作
WE_n:寫使能信號,低電平表示寫操作,高電平表示讀操作
關鍵時序參數(shù)
tRCD(RAS to CAS Delay):行激活到列操作的最小延遲(典型值10-20ns),確保行數(shù)據(jù)穩(wěn)定
tRAS(行活躍時間):行激活到預充電的最短周期,避免數(shù)據(jù)丟失
tRP(Row Precharge Time):預充電到下一行激活的間隔,影響B(tài)ank切換效率
圖: 實際使用中會配置的時序參數(shù)
七、CKE、CK_t/CK_c
CKE:時鐘使能信號
1. 工作邏輯
高電平(激活):啟用內部時鐘電路、輸入緩沖器和輸出驅動器,允許正常讀寫操作
低電平(休眠):觸發(fā)低功耗模式:
預充電掉電(Precharge Power-Down):所有Bank空閑時進入,關閉非必要電路
激活掉電(Active Power-Down):任一Bank有激活行時進入,保留數(shù)據(jù)但暫停操作
自刷新(Self-Refresh):關閉除CKE外所有輸入緩沖,內部定時刷新數(shù)據(jù)以維持存儲內容
2. 關鍵約束
讀寫期間:必須保持高電平,否則可能導致命令失效或數(shù)據(jù)錯誤
模式切換:
退出自刷新需同步操作:CKE拉高后,需等待 tXSR(自刷新退出時間)再發(fā)送有效命令
掉電模式退出需滿足 tCKE(最小CKE脈沖寬度)
3. 多Rank系統(tǒng)擴展
當存在多個Rank(如雙通道內存)時,每個Rank有獨立的CKE信號(如CKE0、CKE1),支持分時休眠以優(yōu)化系統(tǒng)功耗
CK_t/c:時鐘信號
CK_t(True Clock)和CK_c(Complementary Clock)構成差分時鐘對,提供全系統(tǒng)操作的時序基準。所有地址、控制信號均在CK_t的上升沿與CK_c的下降沿的交叉點被采樣.
八、CKE,CS_n,ODT
CS_n(Chip Select,片選)
核心作用:選擇目標Rank(內存顆粒組),隔離未選Rank的命令響應
低電平(選中狀態(tài)):
使能命令解碼,內存響應控制器指令(如ACT、READ、WRITE)
多Rank系統(tǒng)中,僅被選中的Rank執(zhí)行操作,避免總線沖突
高電平(未選中狀態(tài)):
屏蔽所有命令,未選Rank忽略地址/控制信號
關鍵時序:
讀寫期間必須保持穩(wěn)定低電平,否則導致操作失敗
與CKE協(xié)同:在掉電模式下,CS_n無效但仍需保持電平穩(wěn)定
多Rank擴展:每增加一個Rank需獨立CS_n信號(如CS0_n/CS1_n),實現(xiàn)物理隔離與并發(fā)訪問
ODT(On-Die Termination,片上終端電阻)
核心作用:動態(tài)啟用片內終端電阻,匹配傳輸線阻抗,抑制信號反射
使能邏輯:
高電平:啟用終端電阻(常見阻值:40Ω/48Ω/60Ω)
低電平:禁用終端電阻,減少靜態(tài)功耗
配置方式:
通過模式寄存器(MR)設定阻值(如DDR3的MR1、DDR4的MR1_A11)
支持動態(tài)切換:寫入時目標Rank啟用ODT,讀取時控制器啟用ODT
限制場景:
自刷新模式下ODT無效
部分配置(如DDR5 x4顆粒)不支持ODT
信號完整性價值:
減少高頻信號(>3200MT/s)的反射和串擾,替代主板外部電阻
多Rank系統(tǒng)中分組控制(如ODT0/ODT1),避免并聯(lián)阻抗失配
八*、C0/CKE1,C1/CS1_n,C2/ODT1
在DDR(尤其是DDR4及后續(xù)版本)內存系統(tǒng)中,堆疊地址輸入(Stack Address Inputs)是專為多層堆疊封裝設計的關鍵引腳,用于解決高密度存儲集成中的芯片選擇與信號控制問題。
堆疊地址輸入引腳主要包括 **C0/CKE1、C1/CS1_n、C2/ODT1** 等復用信號,其作用根據(jù)封裝類型動態(tài)切換:
基本角色:
在堆疊封裝(如2H/4H/8H層高的x4/x8顆粒)中,用于選擇堆疊中的特定芯片層(Chip ID)
在非堆疊封裝(如單層mono或x16配置)中,這些引腳通常未連接(NC)或復用為控制信號
復用機制:
當ACT_n=0(地址模式)時,C0/C1/C2 作為地址線 A0/A1/A2 使用。
當ACT_n=1(命令模式)時,切換為控制信號 CKE1(時鐘使能)、CS1_n(片選)、ODT1(終端電阻使能)
堆疊封裝中的具體作用
1. DDP(Dual-Die Package)封裝
功能:在雙芯片堆疊中,C0/C1/C2直接控制第二芯片的 CKE1、CS1_n、ODT1
協(xié)同邏輯:
主芯片由 CS0_n 選通,副芯片由 CS1_n 選通,實現(xiàn)雙Rank獨立控制。
讀寫時,通過 ODT1 獨立啟用副芯片的終端電阻,優(yōu)化信號完整性
2. 高堆疊配置(4H/8H)
芯片ID選擇:在4層或8層堆疊中,C0/C1/C2 組合編碼(如二進制 000-111)選擇目標芯片層
信號擴展:
共享同一組命令/地址總線,但通過芯片ID實現(xiàn)分時操作,避免數(shù)據(jù)沖突。
例如:發(fā)送激活命令時,C0-C2攜帶芯片ID,與行地址同步鎖存
九、BA、BG
BA與BG的協(xié)同設計是DDR高帶寬、大容量的基石:BA解決“微觀”并行,BG實現(xiàn)“宏觀”流水。
信號 | 定位層級 | 核心功能 | 性能影響 |
BA | Bank選擇 | 組內存儲體尋址 | 提升Bank級并行度 |
BG | Bank Group選擇 | 組間隔離與并發(fā)控制 | 降低延遲,突破帶寬瓶頸 |
十、PAR
奇偶校驗(Parity Check)
功能原理:
PAR引腳接收內存控制器生成的奇偶校驗位,該位基于當前時鐘周期內所有命令和地址信號(如CS_n、CKE、ODT、BG/BA、A[17:0]等)的二進制值計算得出(通常采用偶校驗)
若信號中“1”的數(shù)量為奇數(shù),則校驗位=1;若為偶數(shù),則校驗位=0。
錯誤檢測:
DRAM內部重新計算校驗值,并與PAR輸入比對。若不一致,則觸發(fā)錯誤標志(通過ALERT_n引腳拉低通知控制器)
動態(tài)使能控制:
可通過模式寄存器(MR) 配置啟用或禁用校驗功能
禁用時,PAR引腳狀態(tài)被忽略,不參與校驗流程。
-
控制器
+關注
關注
114文章
17517瀏覽量
188856 -
DDR
+關注
關注
11文章
740瀏覽量
68180 -
信號
+關注
關注
11文章
2873瀏覽量
79373 -
引腳
+關注
關注
16文章
1995瀏覽量
54632
原文標題:DDR關鍵筆記:器件管腳
文章出處:【微信號:封裝與高速技術前沿,微信公眾號:封裝與高速技術前沿】歡迎添加關注!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發(fā)布評論請先 登錄
評論